这个暑假,Andy跟着《国家地理杂志》(National Geographic)去了趟古巴。他之所以选择这次旅行,主要是因为他对电影的热爱——Andy觉得电影是一门语言,跟人们平时日常生活中说的话一样,最重要的是说话者所想要表达的东西。其次,Andy觉得自己还没有那么多社会经验,所以这次经历还可以充实自己,让他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下人生。
去古巴之前, Andy还读了很多关于古巴历史的书,认识了切•格瓦拉(古巴共产党、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)。除此之外,他还了解了一些关于古巴的黑帮历史等等,觉得很有意思,所以打算去看一下。到了以后,《国家地理杂志》给了他三个选择——创意写作、摄影,或者去采访当地人。而Andy迫不及待地想感受、探索一下古巴,便将这三个选择都欣然接受了。
在古巴,Andy随着团队去了五个城市。让他感到有趣的是,这五个城市的人们对切•格瓦拉的看法都不一样:从“20世纪最邪恶的独裁者”到“伟大的领导者“。Andy认为,这跟1960年的战争脱不开关系,那些穷人之所以崇拜切•格瓦拉,是因为他给这个群体带来了很多原来没有的工作与生存机会。例如,现在的古巴还有一条法律,允许当地人每个月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拿一些食物,跟中国以前的粮票系统十分相似。
被问到在古巴发生过什么趣事时,Andy跟我们讲了他做的一桩“小生意”。到了古巴后,Andy注意到:这个国家的经济系统其实有点共产主义的味道。比如,古巴当地的Wi-Fi状况并不好,所以政府每天会向居民们分发一些Wi-Fi卡。在发现这些卡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之后,Andy想到了经济学课上学到的“供应与需求关系”,觉得这是一笔不错的买卖。隔天早晨,他和朋友们便早早排队去囤货。在买了将近50张Wi-Fi卡之后,Andy便将这些网络卡在这次旅行中一路拿去卖了。这笔生意让Andy和他的朋友们最后收获了差不多480比索(约合人民币2400元),他们把这些钱全部捐给了当地的一个音乐学校。
通过这次经历,Andy有了不少收获:这次的古巴之行让他对世界的看法有所不同了。Andy是北京京西学校的学生,这意味着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对他来说并不陌生。话是这么说,但真正身处于另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,还是让他的视野开阔了不少:在更加深入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,Andy也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了反思。因此,他也获得了不少艺术上的灵感。在从繁荣的北京长途跋涉到古巴的小城市之后,基于两个地方如此大的差距,他不禁对当地人的想法产生了兴趣。
当然,Andy并不打算让这次经历所学到的道理白白浪费,而是打算分享给其他人。他说:“电影是源于生活,但是高于生活的。我是因电影而去,所以我的分享也是通过电影的方式,我打算做一个和我这一次古巴之行相关的电影。”,除此之外,他还写了一篇名为“El Espejo”(《镜子》)的诗,就放在结尾和大家分享吧。